广州大剧院
扎哈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是天籁之音永远在为她歌唱。
由扎哈设计的广州大剧院正如两颗被珠江之水滋润冲刷的卵石,安立于花城之中。
广州大剧院由第一位获得“普利兹克建筑奖”的女性、英籍伊拉克设计师扎哈•哈迪德设计,被外媒评为“世界十大歌剧院”、“世界最壮观剧院”,建筑风格独特,充满未来感及流线美。
一般剧院的建筑形态往往会将这两种观演厅包容在一座建筑中,扎哈设计的广州大剧院则将其分成两个建筑单体,恰好由于体量的原因,形成两块大小不等的“石头”。
大“石头”外观是黑色,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黑地黑顶白墙;小“石头”外观为白色,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白地白顶黑墙。一黑一白,一大一小,在珠江新城片区中独树一帜,在高楼林立之中发出绝响。
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,作为公共空间的清水混凝土架空层“还地于民”的做法吸引了不少游人,剧院中全部是斜梁斜板的设计却大大冲击了习惯“方方正正”建筑的人们。
剧院的外表采用的是“虹吸排水”系统,这与一般的排水系统先统一收集再集中排放不一样,大剧院表层的石材具有四层结构:防水、保温、隔热和装饰效果,这是一种开放性的石材安装工艺,通过石材间缝收集雨水,随时收集、排放,更清洁。
点、线、面都能带来无穷想象的广州大剧院,可以说是“每次看都不一样”。
除了出色的建筑设计外,还是一个出色的剧院,全球顶级声学大师,迄今唯一活跃在设计界的声学界最高奖“塞宾奖”得主——马歇尔,捧出了他酝酿20多年的一个新理念:“双手环抱”式看台。广州大剧院采用全球首创的不规则的“环抱形”,“双手环抱”即观众厅池座两侧的升起部分和楼座挑台交错重叠,看台犹如“双手环抱”。
观众厅内的满场照明形式也颇具匠心,采用了不规则的“满天星”作法,新颖的LED光源用在该区域,也是一种新的尝试。除了地面是厚实的木地板外,墙面、顶面全部采用GRG产品,也正由于GRG优良的可塑性,才使空间各个界面衔接圆润,过渡自然。
俄罗斯艺术瑰宝,致敬柴科夫斯基,最正宗的《天鹅湖》剧场中翩翩起舞。
剧场墙壁表面设置了富有动感的俗称“猫爪印的”扩散元素。
内部结构,延续了建筑外观灵动流畅的设计风格,造型极富未来感,内部公共空间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。
舞蹈排练厅内同样也大量使用GRG材料
多功能厅,俗称小石头,整个空间的色调采用黑色,目的是让观众忘却空间围合的六面体,从而沉浸在艺术创造所带来的无穷魅力之中,很遗憾因为现场有演出,我们并未能进入参观,只能在外赏析。
多功能厅中的艺术装置《白领之梦》
参观大师之作,多的是惊艳与敬仰,更是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次累积,在膜拜的同时也更坚定了一个设计人的初心,让我们永怀“以人为本”,在设计上更进一步,前路漫长,期待未来有更多好的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。
广州大剧院图纸展示
▼表面展开图▼
▼北立面图▼
▼南立面图▼
▼东立面图▼
▼西立面图▼
>> 剖面图
>> 位置平面图
>> 各层平面图
首层
三层
四层
五层
六层
顶层
设计师介绍
扎哈·哈迪德(Zaha Hadid)
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。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。
扎哈·哈迪德的作品中包括米兰的170米玻璃塔,蒙彼利埃摩天大厦以及迪拜舞蹈大厦(DANCING TOWERS)。此外,南京青奥中心、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、广州大剧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等也都出自她手。
2016年3月31日,扎哈·哈迪德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脏疾病而去世,享年65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