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去浮华,回归设计本源


虽然去过日本多次,但以日本东京作为考察目的地还是首次。

东京作为设计考察目的地的最大特点就是——“痛并快乐着”,因为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看去感悟,太多的细节值得去学习。

说日本设计给人的直观感受是:少了浮夸、奇特、怪异的元素,但似乎更易拨动心弦,让人不禁沉浸于其“静谧之美”中。


此次《淡去浮华,回归设计本源》的主题分享来源于我们考察的反思:设计的初衷到底是什么?什么才是好的设计?

在众多的考察点中,惊艳到我们的北斋似乎可以完美的回答这些问题。


------


北斋美术馆顾名思义主要是收集葛饰北斋的一些作品。葛饰北斋,是印象主义运动的重要推动人,几乎称得上是日本浮世绘的代名词,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日本艺术家。他的画作对莫奈、卡萨特、劳特莱克等的艺术家影响巨大。



北斋美术馆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展览,更是提升本地文化的重要契机,通过展示的北斋的作品和生平,来强化葛饰北斋与墨田(北斋曾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)之间的纽带。

负责美术馆建筑设计的,是普利兹克奖获得者、SANAA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——妹岛和世。不负众望,北斋美术馆建成后便成为当地又一地标性建筑。




 隐于市景

与众多展现独特性的建筑不同,妹岛更愿意将建筑融入周边环境中,降低建筑本身的存在感,与周围环境形成一道和谐的风景线。



出于浮世绘展览和储藏的需求,建筑的主体被大面积的铝板覆盖。看似现代、显眼的外墙材料,却因其轻微反射的效果,削减了建筑自身的“重量”。

考虑到铝板反射对近邻的影响,设计师观察了不同反射度的样品模型。最终,各个方向设置了不同反射度的铝板,来适应不同反射光的强度变化。


(图片来自网络)


美术馆周边覆盖着大量居住社区,为了更好地融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,妹岛将原本规整的建筑形体用几个三角锥形切开,从而使建筑立面更接近房屋的体量,也保证在各个方向都有足够的开放度。

切一个城镇远景,北斋已经完美地融合于城镇之中。


(图片来自网络)



❷ 功能至上

一个优秀的设计,每一步都经过考量。在这样成熟的设计环境中,除了美感,设计师基本以功能性作为整个设计的首要考量要素。



位于各个方向的缝隙也是美术馆的出入口,不拘泥于传统的入口设计,看似很随意的不规则入口,却保证了建筑的开放度,也平添了几分乐趣。


(图片来自网络)


而美术馆的中空型楼板内填充了球形泡沫,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实际用量;同时球形泡沫也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,保证美术馆的安静氛围。



 匠心独具


为了满足美术馆的展览需求,需要打造大面积的空旷宽敞区域。妹岛运用其擅长的水平传力系统实现了三层展厅无柱的大空间,配合中空型板的运用使得楼板更加轻量化,让整个展览空间更加宽敞舒适。



 面面俱到


北斋美术馆的细节处理延续了日本设计严谨、精细的传统。楼梯细心地设置了盲道和二级扶手,保障了所有人群的无障碍通行;楼梯中轴处设置了黄色警戒区域,避免因楼梯的过窄而造成危险。



室内各个结构的连接口处理都相当平整简洁,楼顶及墙壁的收口也都非常干净规整,做工的精细程度不禁让人称赞。

(这座占地700多平米,建筑面积仅3327平米的北斋美术馆,造价花费了约 34 亿 5000 万日元≈2 亿 700 万人民币!如此高昂的费用,足可见美术馆的材料及做工的用心程度了。)



美术馆的标识没有想象中花哨,更趋于简单清晰,让人一目了然,一切以人们最舒适的感官体验为主。


……


北斋美术馆可以讲述的要点还有很多很多,推荐大家有机会可以去亲身感受一下。


------


我们今天所看到、感受到的日本设计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在其“吸收—重构—创新”的发展之路上也曾出现过“和魂洋才”的折衷主义、“日本趣味”的传统论争等。在泡沫经济下,后期推崇“负建筑”风格的隈研吾也曾设计出M2这样的浮夸建筑代表作……

我们偶尔苦于当下的设计环境还不够完善、不够成熟,但同时我们也坚信这并不是永恒,伴随时光的洗礼,“糟粕”去完,“精华”也必将升华。




取消
技术支持: BAIDU.HK.CN
  • 首页
  • 设计案例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联系我们